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用水保障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用水保障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中咨研究
作者:曲永会
节选
【摘要】黄河流域在我国粮食**、能源**、生态**和社会稳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至国家重大战略高度。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严重短缺的现状,针对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制约因素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节约用水、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源涵养、跨流域调水等方面的建议;同时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建议加大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力度,为尽早实施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为未来黄河流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新时代的新型区域发展理念。该座谈会为黄河流域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唯壹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在我国粮食**、能源**、生态**和社会稳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发展很有必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已上升至国家重大战略高度。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上下游争水矛盾突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大河,全长5464公里,落差4480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黄河上游自源头至内蒙河口镇,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中游自河口镇至河南桃花峪,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下游自桃花峪至山东入海口,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其中青海省的流域面积*大,达15.3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9.1%,山东省*少,仅1.3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6%。
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国内的8.6%;耕地面积1.89亿亩,占国内的13.3%;灌区面积7590万亩,占国内的9.7%。黄河是中国西北、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承担着占国内15%耕地面积的灌溉任务(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平原)和12%人口供水任务。黄河流域本身和流域外的引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亿亩以上。
图1 刘家峡水库库区
黄河属于资源型缺水河流,河川径流量仅占国内的2%,而支撑的流域GDP占国内14%,流域的基本特征是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国内人均水平的18%,流域内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近些年,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也不断增加,导致黄河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根据历史资料,黄河兰州站、三门峡站和花园口站径流基准量均值分别为356亿立方米、547亿立方米和611亿立方米。自上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黄河干流径流量在波动中下降。与历史基准流量相比,1999—2016年兰州站、三门峡站和花园口站平均径流减少21%、60%和59.5%。上游用水也在增加,但人口少,上游径流量减少相对不多,比较稳定;中游用水量增加较多,导致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达60%。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生态警戒线。
分析认为,黄河径流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增加较多,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水工程规模大,现已建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立方米,与流域总径流量相当),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向黄淮海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105处(设计引水能力达3853立方米每秒)。以上工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水库规模与流域的径流量相当,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了有效调控,使河道径流更加均匀,在大量占用生态流量的情况下,勉强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但现有引提水规模过大,远大于河道天然流量,如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强大的行政管控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调水调沙,下游断流现象极有可能年年发生。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壹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9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该工程巨大的库容,有效控制了黄河洪水,提高了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增加了下游城市及工业和灌溉供水量。工程于1991年9月12日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总工期11年。工程建成后,通过调水调沙,优化黄河下游水资源配置,保证了工程黄河下游多年不断流,一改工程建成前连续10多年经常断流的局面。
图2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正在进行调水调沙
为了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断流的形势,国务院办公厅于1987年9月11日以国办发〔1987〕61号文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中国**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简称“87分水方案”)。该方案实施32年来,为黄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87分水方案”以黄河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1919年到1975年径流系列)为基础,安排370亿立方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床泥沙。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青海14.1亿立方米、四川0.4亿立方米、甘肃30.4亿立方米、宁夏40.0亿立方米、内蒙古58.6亿立方米、陕西38.0、山西43.1亿立方米、河南55.4亿立方米、山东70.0亿立方米、河北天津20.0亿立方米。但实际上,各省市超用黄河分配水量已成常态,近10年甘肃超额46%,宁夏超额86%,内蒙古超额71%,陕西超额65%,山西、河南、山东分别超额4%、26%和24%,合计超额用水148亿立方米,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